胰腺手术后胰瘘怎么治

胰腺手术后胰瘘可通过保持引流通畅、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胰瘘可能与手术创伤、胰腺组织脆弱、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发热、引流液异常等症状。
术后需维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折叠或堵塞。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记录每日引流量。若引流液突然减少或增多,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引流管护理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引流液淀粉酶检测有助于判断胰瘘愈合情况。
胰瘘患者常需禁食或限制经口进食,可通过肠外营养补充能量和蛋白质。待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选择低脂、易消化的营养制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酶替代治疗,帮助营养物质吸收。营养支持需根据每日引流量和营养状况动态调整。
可遵医嘱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减少胰液分泌促进瘘口愈合。针对感染可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疼痛明显时可使用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缓解症状。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监护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对于持续不愈的胰瘘,可采用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术,降低胰管压力促进愈合。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需评估胰管解剖条件。术后需定期复查支架位置,防止支架移位或堵塞。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内镜干预。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胰瘘,可考虑胰肠吻合术或胰尾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手术时机需根据瘘口位置、引流情况和全身状态综合评估。术前需充分营养支持改善患者体质,术后需加强引流管理防止复发。复杂病例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
胰腺手术后胰瘘患者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血常规、淀粉酶和影像学检查。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外力冲击,饮食遵循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的渐进过程。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出现发热、腹痛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家属应协助记录每日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