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是两种不同的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属于炎症性疾病,胰腺癌属于恶性肿瘤。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脂肪泻、体重下降等症状,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能出现黄疸、消瘦、腹痛等症状。慢性胰腺炎可能由长期酗酒、胆道疾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胰腺癌可能与吸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包括长期过量饮酒、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结石、遗传性胰腺炎等。酒精可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导致胰管阻塞和炎症反应。胆道疾病可能引起胰液排出受阻,诱发胰腺自我消化。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涉及吸烟、慢性胰腺炎病史、糖尿病、肥胖等。吸烟可导致胰腺细胞DNA损伤,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可能促进癌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与胰腺癌发生存在关联。
慢性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实质纤维化、腺泡萎缩、胰管扩张等不可逆结构改变。显微镜下可见炎症细胞浸润、钙化灶形成。胰腺癌病理类型以导管腺癌为主,癌细胞呈不规则排列,可浸润周围组织和血管。肿瘤标志物CA19-9在胰腺癌中可能升高,但在慢性胰腺炎中通常正常或轻度增高。
慢性胰腺炎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进食后加重。伴随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时出现脂肪泻、体重下降。胰腺癌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无痛性黄疸、进行性消瘦、新发糖尿病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晚期可能出现腹水、远处转移表现。
慢性胰腺炎诊断依赖病史、影像学检查和功能评估。CT可见胰腺钙化、胰管扩张,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胰管形态。胰腺癌诊断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增强CT或MRI可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能明确病理诊断。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有助于评估肿瘤全身转移情况。
慢性胰腺炎治疗以控制疼痛、补充胰酶、处理并发症为主。疼痛管理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严重者可考虑神经阻滞。胰腺癌治疗取决于分期,早期可手术切除,常用术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远端胰腺切除术。中晚期患者可能接受化疗如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或放疗等综合治疗。
慢性胰腺炎患者需严格戒酒,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必要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胰腺癌患者术后应注意血糖监测,预防胰瘘等并发症。两类患者均应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持续腹痛、黄疸加重、体重快速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