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萎缩要做什么检查

面肌萎缩通常需要做肌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血液检查、基因检测和肌肉活检等检查。面肌萎缩可能与神经损伤、肌肉疾病、遗传因素、代谢异常或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肌电图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评估神经肌肉功能,可区分神经源性或肌源性萎缩。检查时将电极针插入肌肉,检测静息和收缩时的电信号变化。神经损伤时可能出现自发电位,肌肉疾病则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异常。该检查有助于诊断周围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元病等。
头颅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脑干、颅神经及皮层运动区结构,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检查可发现脑梗死、多发性硬化、肿瘤等导致的面神经核或皮质脊髓束损伤。对于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尤为重要,需配合增强扫描提高检出率。
血液检查包括肌酸激酶、自身抗体、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肌酸激酶升高提示肌肉损伤,抗核抗体阳性可能指向自身免疫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导致代谢性肌病。还需检测维生素B12、重金属等营养代谢指标,排除中毒性或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
基因检测适用于有家族史或早发型患者,可明确遗传性神经肌肉病。常见检测项目包括SMN1基因(脊髓性肌萎缩症)、DMPK基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需采集外周血进行二代测序,部分疾病需结合肌肉活检结果综合判断遗传模式。
肌肉活检通过取少量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直接观察肌纤维结构和代谢异常。可鉴别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等特异性改变,免疫组化还能检测蛋白缺失。通常选择非萎缩侧肌肉取材,需局部麻醉后穿刺或小切口取样。
面肌萎缩患者日常需保持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可轻柔按摩萎缩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过度牵拉。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等,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避免咀嚼过硬食物加重肌肉负担,若出现吞咽困难需调整食物质地。定期复查肌力变化,配合医生进行面部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