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黑色恶性素瘤

黑色恶性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常见于皮肤但也可发生在黏膜、眼葡萄膜等部位。黑色恶性素瘤具有易转移、预后差的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
黑色恶性素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紫外线过度暴露、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家族中有黑色恶性素瘤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长期接受紫外线照射可能诱发黑色素细胞恶变。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也更容易发生黑色恶性素瘤。
黑色恶性素瘤常表现为不对称、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的色素性皮损,直径通常超过6毫米。皮损可能出现瘙痒、出血、溃疡等症状。根据生长方式可分为浅表扩散型、结节型、肢端雀斑样型等亚型。
黑色恶性素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皮肤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镜可观察皮损的细微结构特征,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裂指数等预后指标。必要时需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有无远处转移。
黑色恶性素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病变通过扩大切除术可获得较好效果。中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联合淋巴结清扫、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常用靶向药物包括达拉非尼胶囊、曲美替尼片等。
预防黑色恶性素瘤需避免过度日晒,使用防晒霜保护皮肤,定期进行皮肤自查。有家族史或皮肤色素痣较多的人群应定期就医检查。发现皮肤新生物或原有痣发生形态改变时应及时就诊。
黑色恶性素瘤患者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和转移情况。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皮肤外伤。心理疏导对改善患者预后也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