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浸润性肺腺癌

关键词: #腺癌
关键词: #腺癌
浸润性肺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周围肺组织浸润生长的恶性肿瘤,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亚型。浸润性肺腺癌的发生可能与吸烟、空气污染、遗传因素、职业暴露、慢性肺部疾病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确诊后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浸润性肺腺癌的癌细胞呈腺样或乳头状排列,病理学上可见肿瘤细胞浸润肺间质或胸膜。根据2021年WHO分类标准,可分为贴壁型、腺泡型、乳头型、微乳头型和实性型等亚型,其中微乳头型和实性型预后较差。诊断需通过支气管镜活检或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显示TTF-1和NapsinA阳性有助于确诊。
长期吸烟是主要危险因素,烟草中致癌物可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职业接触石棉、砷、铬等化学物质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基础肺病可能促进癌变。部分患者存在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突变,与遗传易感性相关。空气污染中的PM2.5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反应诱发肺癌。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持续性干咳或带血丝痰液。肿瘤侵犯胸膜时引发钝痛或刺痛,压迫支气管导致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以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为首发表现。晚期可能出现声音嘶哑、上腔静脉综合征或脑转移相关神经症状。约10%患者通过体检偶然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后确诊。
低剂量螺旋CT可发现早期肺部结节,表现为磨玻璃影或实性结节伴毛刺征。PET-CT有助于判断肿瘤代谢活性和远处转移。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并获取活检标本。液体活检检测循环肿瘤DNA可用于基因突变分析。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可辅助分期诊断。临床分期需结合TNM系统评估肿瘤局部侵犯和转移情况。
Ⅰ-Ⅱ期患者首选肺叶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部分可采用亚肺叶切除。ⅢA期可考虑新辅助化疗后手术。EGFR敏感突变患者可使用吉非替尼片、奥希替尼片等靶向药物。ALK阳性患者适合克唑替尼胶囊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适用于PD-L1高表达者。放疗常用于骨转移或脑转移的姑息治疗。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
确诊浸润性肺腺癌后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治疗期间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维持充足热量摄入。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呼吸道感染。出现治疗副作用如皮疹、腹泻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建议患者加入正规抗癌组织获取心理支持,家属需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并提供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