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什么

关键词: #创伤
关键词: #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强烈创伤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回忆创伤场景、持续回避相关刺激、情绪麻木和过度警觉。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由战争经历、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暴力侵害等事件诱发,可能伴随睡眠障碍、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评估与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与大脑杏仁核过度激活有关,该区域负责处理恐惧情绪。创伤事件会导致海马体功能受损,影响对恐惧记忆的正常消退。部分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导致应激激素分泌异常。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概率,有家族精神病史者风险较高。童年期遭受虐待或忽视也会显著提升成年后发病可能性。
侵入性症状表现为不受控制的创伤画面闪回,常在梦境或清醒时突然重现。回避症状包括刻意远离与创伤相关的地点、人群或话题,部分患者会出现选择性遗忘。认知和情绪改变表现为持续负性情绪,对既往爱好丧失兴趣,与他人疏离。警觉性增高表现为易受惊吓、入睡困难、易激惹和注意力涣散,这些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即达到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诊断需满足创伤事件暴露史和特征性症状群。症状持续时间需超过1个月,并导致明显社会功能损害。需要与适应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退行性行为如尿床或吮指。部分患者会合并物质滥用或自伤行为,增加诊断复杂性。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暴露治疗帮助患者重建对创伤记忆的掌控感。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利用双侧刺激促进适应性信息处理。药物治疗可选用舍曲林片、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调节神经递质。普萘洛尔片可用于缓解心悸等躯体症状。严重病例可能需要短期使用奥氮平片控制激越行为,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早期干预可使半数患者在3个月内症状显著改善,但部分患者可能转为慢性病程。定期心理评估有助于监测复发迹象,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正念训练和规律运动能帮助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对预防症状恶化至关重要。患者家属应学习非评判性倾听技巧,避免施加二次心理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太极拳、瑜伽等温和运动有助于缓解躯体紧张症状。建议记录情绪日记识别触发因素,与治疗师共同制定应对策略。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若出现自杀念头或攻击倾向,须立即联系精神科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