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骨样骨瘤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通常发生在长骨的骨干或干骺端,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夜间加重、对非甾体抗炎药敏感。该病可能与成骨细胞异常增殖有关,但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小儿骨样骨瘤好发于5-25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股骨和胫骨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约占全部病例的50%。疼痛是典型症状,初期为间歇性钝痛,随病情进展转为持续性,夜间疼痛明显加重。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局部肿胀或压痛,但皮肤温度及颜色通常正常。
X线检查可见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周围伴有反应性骨硬化带,称为"瘤巢"。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瘤巢位置及周围骨硬化情况。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显示病灶区核素浓聚。
显微镜下可见瘤巢由交织成网的骨样组织构成,周围环绕富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骨样组织呈粉红色,无钙化或仅有少量钙化。周围反应骨为成熟的板层骨。免疫组化显示骨钙素、骨桥蛋白等成骨标志物阳性表达。
需要与慢性骨髓炎、骨脓肿、骨母细胞瘤等疾病相鉴别。慢性骨髓炎多有感染病史,影像学可见死骨形成。骨脓肿常有全身症状,病灶内可见脓液。骨母细胞瘤体积较大,多发生于脊柱,瘤巢直径常超过2厘米。
首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约50%患儿用药后症状可缓解。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选择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成功率可达90%。传统手术切除适用于特殊部位病变或消融失败病例。极少数病例可能自行消退,但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患儿确诊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日常饮食需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奶酪、深海鱼等。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病灶变化,若疼痛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应及时复诊。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夜间睡眠质量及日常活动能力,记录疼痛发作特点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