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便秘要做哪些检查

长期便秘患者通常需要完成胃肠动力检查、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肠镜检查等五项核心检查。
通过放射性标记物或无线运动胶囊评估胃肠蠕动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胃轻瘫、小肠传输延迟等动力障碍。检查前需禁食6小时,过程中需配合医生定时记录标记物位置。该检查对功能性便秘与器质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或核素扫描测定结肠通过时间,能准确判断慢传输型便秘。受试者需吞服含标记物的胶囊,随后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分别拍摄腹部平片。若72小时后仍有超过20%标记物残留,可确诊结肠传输延缓。
使用压力导管检测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收缩压及直肠感觉阈值,可诊断盆底肌协调障碍。检查时会向直肠气囊注气模拟排便刺激,同步记录肛门括约肌松弛反应。异常结果提示出口梗阻型便秘可能。
在X线透视下观察钡剂排便过程,能直观显示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等解剖异常。检查前需清洁灌肠,采用专用坐便器在透视下完成排便动作。该检查对直肠膨出、肠套叠等结构性病变的诊断率较高。
结肠镜可排除肿瘤、炎症性肠病等器质性疾病,必要时可取活检明确诊断。检查前需进行严格肠道准备,过程中可能发现结肠黑变病、肠腔狭窄等继发性便秘病因。对于50岁以上或伴有报警症状者应作为首选检查。
建议便秘患者检查前3天保持正常饮食,避免使用缓泻剂影响结果准确性。完成检查后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至每日25克,推荐食用燕麦、西蓝花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毫升,晨起空腹饮用温水可刺激胃肠反射。规律进行快走、瑜伽等适度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建立定时排便习惯,每次如厕时间不超过5分钟,避免过度用力。若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或出现体重下降、便血等危险信号,应及时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