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胎粪性腹膜炎的常见病因

关键词: #腹膜炎
关键词: #腹膜炎
胎粪性腹膜炎主要由胎儿期肠穿孔导致胎粪进入腹腔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常见病因有肠闭锁、肠扭转、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肠道发育异常等。该病多与胎儿肠道发育障碍或机械性梗阻有关,需通过产前超声或出生后影像学检查确诊。
肠闭锁是胎儿肠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管腔完全中断,导致胎粪无法通过并在近端积聚。肠道缺血坏死可能引发穿孔,胎粪漏入腹腔刺激腹膜形成化学性腹膜炎。产前超声可见肠管扩张或腹腔钙化灶,出生后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并清理腹腔。治疗可选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预防感染,术后配合肠外营养支持。
肠扭转造成肠道血供障碍和局部缺血,未及时处理可致肠壁坏死穿孔。中肠扭转多与肠系膜固定异常有关,胎粪通过破口进入腹腔后引发腹膜增厚和粘连。患儿出生后出现胆汁性呕吐及腹胀,需通过造影检查确诊。急诊手术复位肠管后,可能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分泌。
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病变肠段持续性痉挛,近端肠管扩张肥厚。胎粪淤积可能造成肠壁压力性穿孔,继发腹膜炎。新生儿期表现为延迟排胎便和进行性腹胀,直肠活检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无神经节肠段前,需用甘油灌肠剂辅助排便缓解梗阻。
黏稠胎粪阻塞远端回肠引发肠管扩张,多见于囊性纤维化患儿。肠壁长期受压可能发生穿孔,胎粪外溢导致腹腔广泛粘连。产前超声显示肠管扩张伴强回声,出生后泛影葡胺灌肠有助于诊断。部分病例可通过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灌肠溶解胎粪解除梗阻。
肠重复畸形、卵黄管残留等结构异常可能影响肠蠕动功能,胎粪滞留增加穿孔风险。发育缺陷还可直接造成肠壁薄弱区域破裂。此类患儿常合并其他系统畸形,需通过全消化道造影评估。手术修复畸形时可能联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
孕妇应规范进行产前超声筛查,发现胎儿腹腔异常回声或肠管扩张需密切随访。新生儿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延迟等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就医。术后需注意腹部切口护理,喂养从少量稀释奶开始逐渐过渡,定期复查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避免自行使用缓泻剂或腹部按摩,防止吻合口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