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麻醉后呕吐是怎么回事

打完麻醉后呕吐可能与麻醉药物刺激、术前禁食不足、个体敏感度差异、术中低血压或术后疼痛等因素有关。麻醉后呕吐是常见的术后不良反应,通常可通过调整体位、补充水分、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
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是导致术后呕吐的主要原因之一。吸入性麻醉药如七氟烷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静脉麻醉药如丙泊酚也可能引发恶心反应。部分患者对阿片类镇痛药特别敏感,使用芬太尼、吗啡等药物后呕吐概率明显上升。这类情况通常随着药物代谢逐渐缓解,保持侧卧位有助于减少误吸风险,必要时医生会使用昂丹司琼注射液等止吐药物。
术前禁食时间不足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成人通常要求术前禁食固体食物8小时,清饮料2小时,儿童需根据年龄调整禁食时间。胃内残留食物与麻醉药物混合后易刺激胃黏膜,诱发呕吐反射。此时需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通过胃肠减压减轻症状,后续可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个体对麻醉的敏感度差异会影响呕吐发生概率。女性、非吸烟者、有晕动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术后呕吐,这与前庭系统敏感性相关。这类患者术前可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替代吸入麻醉。术后建议分次少量饮用温盐水,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术中低血压造成的脑灌注不足可能触发呕吐反射。血压下降导致延髓呕吐中枢缺血缺氧,常见于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通过快速补液、使用麻黄碱注射液提升血压后,呕吐症状多能改善。术后需持续监测血压变化,保持头低位促进脑部供血。
术后疼痛刺激也是诱发呕吐的重要因素。剧烈疼痛会激活交感神经,引起胃肠蠕动紊乱。使用帕瑞昔布钠注射液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疼痛后,配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调节胃肠功能,通常能有效缓解症状。建议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深呼吸训练,通过腹式呼吸减轻疼痛刺激。
术后应保持半卧位休息,24小时内避免进食油腻食物,从米汤等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呕吐频繁导致脱水时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有晕动病史的患者术前应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必要时调整麻醉方案。多数麻醉后呕吐在24-48小时内自行缓解,持续超过72小时或呕吐物带血需排除肠梗阻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