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发症有哪些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发症主要有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局麻药中毒、血管损伤等。颈丛神经阻滞是颈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通过阻断颈丛神经传导达到镇痛效果,但操作可能影响邻近结构或引发药物相关反应。
喉返神经位于颈深丛附近,阻滞时药物扩散可能导致暂时性声带麻痹。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通常24小时内自行恢复,若症状持续需排除血肿压迫或神经损伤。术中可通过减少注药量、实时超声引导降低风险。
膈神经走行与颈丛神经相邻,阻滞后可能出现单侧膈肌麻痹。患者主诉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胸片显示膈肌抬高。多数6-12小时恢复,高龄或肺功能差者需吸氧支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深部注射、控制药物浓度。
星状神经节受阻滞时引发典型三联征: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无汗。系交感神经通路中断所致,通常为暂时性,无需特殊处理。但需与脑血管意外鉴别,尤其伴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紧急评估。
药物误入血管或过量吸收可导致中枢神经兴奋(如耳鸣、抽搐)和心血管抑制(如心动过缓、低血压)。严格遵循剂量上限(如利多卡因≤4mg/kg)、分次给药、添加肾上腺素可降低风险。出现症状需立即停用药物并静脉注射脂肪乳剂。
颈动脉或椎动脉穿刺可能导致血肿形成,表现为颈部肿胀、疼痛,严重者压迫气道。操作前确认解剖标志,使用细针穿刺可减少损伤。血肿较小可压迫止血,进行性增大需外科干预。合并抗凝治疗患者风险显著增加。
接受颈丛神经阻滞后需监测生命体征2小时以上,重点观察呼吸与发音变化。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精细操作,出现持续头痛、视力改变需排除硬膜外腔注药。选择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操作,术前完善凝血功能评估,超声引导可显著提升安全性。恢复期保持颈部适度活动,避免突然扭转,出现异常症状及时联系医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