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的发病机理

低血糖症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发病机理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异常、肝糖原分解障碍、升糖激素不足、糖摄入不足及消耗过多等因素。典型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感,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胰岛β细胞瘤或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加速葡萄糖利用。这类患者可能出现空腹低血糖,需通过胰腺CT或胰岛素抗体检测确诊。临床常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二氮嗪口服混悬液等药物抑制胰岛素分泌,严重者需手术切除肿瘤。
肝糖原贮积症、酒精性肝病等肝脏疾病会阻碍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患者常见餐后4-6小时出现低血糖,伴随肝区疼痛。肝酶检测和糖原负荷试验可辅助诊断,治疗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慢性患者需长期服用玉米淀粉维持血糖。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这类患者低血糖多发生在应激状态,伴有皮肤色素沉着。需通过ACTH兴奋试验确诊,替代治疗常用氢化可的松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
长期饥饿、神经性厌食等导致外源性葡萄糖供应不足。常见于减肥人群,伴随体重明显下降。需调整饮食结构,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必要时通过鼻饲营养液补充能量,配合复合维生素片改善营养不良。
剧烈运动、妊娠期或胰岛素瘤患者会出现葡萄糖过度消耗。运动员常见运动后低血糖,孕妇多发于妊娠中晚期。需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应急,糖尿病患者应调整胰岛素剂量,孕妇需加强血糖监测。
低血糖症患者应规律监测血糖,随身携带含糖食品。饮食需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空腹运动。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调整降糖方案,肝病患者需限制饮酒。出现反复低血糖或意识障碍时须立即就医,完善胰腺、肾上腺等器官功能检查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