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怎么办

新生儿溶血病可通过光疗、换血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药物治疗、输血等方式治疗。新生儿溶血病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因素、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乏、血红蛋白异常等原因引起。
光疗是新生儿溶血病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皮肤,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排出体外。光疗适用于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治疗过程中需保护新生儿眼睛及会阴部。光疗设备包括单面蓝光箱、双面蓝光箱等,治疗时间根据胆红素水平决定。
换血治疗适用于重症溶血病或光疗无效的情况,通过置换患儿血液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换血治疗需严格掌握指征,操作过程需监测生命体征。换血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电解质紊乱、出血倾向等,需由专业团队操作。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阻断抗体介导的红细胞破坏,适用于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免疫球蛋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见剂型有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使用过程中需观察过敏反应,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常用药物包括苯巴比妥片、茵栀黄颗粒、白蛋白注射液等。苯巴比妥片可诱导肝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茵栀黄颗粒具有退黄作用,白蛋白注射液可结合游离胆红素。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输血适用于严重贫血的新生儿,可改善组织缺氧状态。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选择相合血液制品。输血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输血后需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对于反复溶血患儿,可能需要多次输血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需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母乳喂养者可按需哺乳。注意观察皮肤黄染程度、精神状态及吃奶情况,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感染。出院后遵医嘱复查,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听力损害或神经系统后遗症,需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