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流动性障碍的分类

关键词: #胆汁
关键词: #胆汁
胆汁流动性障碍可分为生理性胆汁淤积、胆道机械性梗阻和胆汁代谢异常三类。生理性胆汁淤积多与妊娠、快速减重等暂时性因素相关;胆道机械性梗阻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或肿瘤压迫;胆汁代谢异常则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等遗传性或免疫性疾病。
妊娠期激素变化可导致胆汁酸转运蛋白功能抑制,表现为皮肤瘙痒伴轻度黄疸,产后多自行缓解。快速减重时胆固醇过饱和易形成微结石,暂时阻塞胆小管。这类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节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改善,无须特殊药物干预,但需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
胆总管结石占梗阻性黄疸主要病因,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绞痛、陶土样便和尿色加深,超声可见胆管扩张。胆管癌或胰头癌压迫需通过MRCP明确,常伴体重下降和CA19-9升高。治疗需解除梗阻源,如内镜下取石、胆管支架置入或外科Whipple手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超过90%,需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为ABCB11基因突变所致,婴幼儿期即出现顽固性瘙痒,可尝试用利福平片缓解症状。这类疾病易进展为肝硬化,需定期评估肝弹性检测值。
存在胆汁流动性障碍时应限制高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中链脂肪酸。适量补充维生素D滴剂和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骨质疏松及凝血异常。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胆超声、GGT及总胆汁酸水平,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或粪便颜色变浅需立即就诊。运动方面推荐每周3次30分钟快走,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