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该怎么救急

急性肠炎可通过禁食、补充水分、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方式救急。急性肠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急性肠炎发作初期需禁食4-6小时,减轻胃肠负担。呕吐剧烈时可延长禁食时间至8小时,避免食物刺激加重肠道痉挛。禁食期间可少量多次饮用温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防止脱水。婴幼儿患者禁食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家长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
每10-15分钟补充5-10毫升口服补液盐,24小时补液量按50-100毫升/公斤体重计算。可选用口服补液盐散或低渗电解质溶液,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出现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脱水症状时,家长需立即送医进行静脉补液。老年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症状缓解后先尝试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稀粥、烂面条等低渣饮食。恢复期应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纤维食物摄入。婴幼儿可继续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者需改用无乳糖配方。慢性肠炎患者需长期保持低脂、低纤维、少食多餐原则。
细菌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病毒性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腹痛明显者可短期应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发热超过38.5℃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婴幼儿呕吐超过12小时、成人腹泻超过3天无改善应就诊。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肠炎症状时,家长需及早送医排查特殊病原体感染。急诊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重度脱水者需住院进行静脉补液和抗生素治疗。
急性肠炎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2-3周,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注意食品卫生,生熟分开,避免进食未彻底加热的剩菜。日常加强手卫生,特别是接触呕吐物或排泄物后需用肥皂洗手。慢性肠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肠道黏膜修复情况。出现反复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