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肌病和脂质沉积性肌病的区别

线粒体肌病与脂质沉积性肌病均属于代谢性肌病,但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线粒体肌病主要由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而脂质沉积性肌病因脂肪代谢酶缺陷引起肌细胞内脂质异常堆积。
线粒体肌病与遗传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常见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母系遗传或常染色体遗传。脂质沉积性肌病多由肉碱缺乏症、脂肪酸β氧化酶异常等特异性酶缺陷引起,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线粒体肌病肌肉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性纤维,电镜下显示线粒体形态异常。脂质沉积性肌病病理表现为肌纤维内大量脂滴沉积,油红O染色阳性,但线粒体结构通常正常。
线粒体肌病常表现为运动不耐受、肌无力伴多系统受累,可合并眼外肌麻痹、癫痫或心肌病。脂质沉积性肌病以发作性肌痛、运动后肌红蛋白尿为特征,长时间空腹或感染易诱发危象。
线粒体肌病需进行肌肉活检、基因检测及乳酸/丙酮酸比值测定。脂质沉积性肌病依赖肌肉病理检查、血浆酰基肉碱谱分析及特定酶活性检测确诊。
线粒体肌病以辅酶Q10、左卡尼汀等能量补充剂为主,严重者需呼吸支持。脂质沉积性肌病需避免空腹,补充中链甘油三酯,急性期需静脉葡萄糖输注。
两类疾病均需长期随访管理,建议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与饥饿状态,定期监测肌酶与代谢指标。营养师指导下采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症状,但具体方案需根据分型个体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