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穿刺是检查什么病

坐骨穿刺主要用于检查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骨髓异常增生性疾病。主要有骨髓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贫血、骨髓纤维化等疾病。
骨髓炎是骨髓组织的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发热、乏力等症状。通过坐骨穿刺可以获取骨髓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帮助明确病原体并指导抗生素选择。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钠等。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表现为骨髓中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患者可能出现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等症状。坐骨穿刺可观察骨髓中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是确诊白血病的重要依据。治疗药物包括注射用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片、注射用柔红霉素等。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可导致骨痛、病理性骨折等症状。坐骨穿刺可发现骨髓中异常浆细胞增多,结合血清蛋白电泳等检查可确诊。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注射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胶囊、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坐骨穿刺可鉴别贫血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药物包括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骨髓纤维化是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的疾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等症状。坐骨穿刺可发现骨髓干抽现象,结合骨髓活检可确诊。治疗药物包括羟基脲片、沙利度胺片、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坐骨穿刺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沾水。穿刺部位可能出现轻微疼痛或淤青,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若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是否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检查后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可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菠菜等,有助于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