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可能损伤哪些内分泌器官

放射治疗可能损伤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等内分泌器官。放射线对内分泌器官的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范围及个体敏感性有关。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调节中枢,放射线可能导致下丘脑功能障碍,影响促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患者可能出现尿崩症、体温调节异常或睡眠周期紊乱。治疗需根据激素缺乏类型选择替代疗法,如去氨加压素片控制尿崩症状。
垂体前叶对放射线较敏感,可能引发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不足。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成人可表现为乏力、闭经。临床常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进行激素替代。
颈部放疗易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损伤,引发原发性甲减。患者常有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补充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放射性甲状腺炎,表现为颈部疼痛和甲亢症状。
放射线可能破坏甲状旁腺组织,导致低钙血症。患者出现手足抽搐、心律失常时,需补充钙剂如碳酸钙D3片,严重者需使用骨化三醇胶丸调节钙磷代谢。长期随访中需监测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腹部放疗可能损伤肾上腺皮质,引起皮质醇分泌不足。患者表现为低血压、食欲减退等,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肾上腺危象。治疗需根据皮质醇节律补充氢化可的松片,应激情况下需调整剂量。
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内分泌功能评估,包括激素水平检测和靶器官功能检查。出现疲劳、体重异常变化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肾上腺危象。长期随访中需注意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远期并发症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