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堵塞是什么引起的

肠梗堵塞一般是指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肠套叠、腹外疝嵌顿等原因引起。肠梗阻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需通过胃肠减压、禁食禁水、药物或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肠粘连多因腹部手术、腹腔感染或外伤导致肠管与腹壁或其他器官黏连,使肠腔狭窄或扭曲。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严重时伴随脱水或休克。治疗需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片等抗感染药物,必要时行粘连松解术。
肠扭转常见于小肠或乙状结肠,因肠管沿系膜轴旋转造成血运障碍。突发剧烈腹痛伴不对称腹胀是典型表现,可能迅速进展为肠坏死。需紧急通过腹部CT确诊,多数需手术复位,术后可配合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
结肠癌等占位性病变可逐渐阻塞肠腔,表现为慢性腹痛、大便变细及体重下降。确诊需结肠镜取活检,早期可行肿瘤切除术,晚期可联用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肿瘤压迫引起的急性梗阻需先放置肠道支架缓解症状。
儿童多见回盲部肠管嵌套,典型症状为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发病24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成人肠套叠多与肿瘤相关,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使用注射用奥硝唑预防腹腔感染。
腹股沟疝或股疝内容物嵌顿后压迫肠管,局部出现触痛性包块伴肠梗阻症状。需手法复位失败后行疝修补术,术中需评估肠管活力,坏死肠段需切除吻合,术后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控制炎症。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遵循流质到半流质的渐进饮食,避免豆类等产气食物。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腹部手术史者需适度活动预防粘连。出现持续腹痛或呕吐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泻药加重病情。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CT监测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