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主要定植于人体胃黏膜,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呈螺旋状或弯曲杆状,具有多根鞭毛结构,能在强酸环境中存活。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中和胃酸形成局部微碱性环境,这是其能在胃内长期定植的关键机制。该菌株存在多种毒力因子,包括空泡毒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
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实现人际传染。共用餐具、接吻、母婴喂食等行为可能造成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饮用受污染水源也是重要传播途径。该菌在家庭内部具有明显的聚集性感染特征。
幽门螺旋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其产生的空泡毒素可导致胃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长期感染会刺激胃泌素分泌,引起胃酸分泌异常。持续炎症可能诱发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
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关系明确,感染者发生溃疡的概率显著增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与胃腺癌发生密切相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根除治疗可使部分淋巴瘤消退。
临床常用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进行无创检测,胃镜检查时可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检测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粪便抗原检测对儿童诊断价值较高。多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并定期消毒餐具。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家庭成员同步筛查。治疗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等规范方案,完成疗程后需复查确认根除。日常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