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皮肤过敏怎么回事

皮肤过敏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接触性过敏原、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局部冷敷、皮肤屏障修复、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缓解。
特应性体质可能通过基因遗传增加皮肤过敏概率。这类人群通常伴有皮肤干燥、湿疹反复发作等表现,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往往偏高。建议家长注意婴幼儿时期的皮肤保湿护理,避免过早接触高致敏食物。临床常用氯雷他定片、地奈德乳膏、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等药物进行干预。
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可能诱发荨麻疹或过敏性皮炎。春秋季节症状可能加重,表现为皮肤红斑、风团伴剧烈瘙痒。保持室内清洁,使用防螨寝具,外出时佩戴口罩有助预防。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西替利嗪滴剂、糠酸莫米松凝胶、炉甘石洗剂等药物。
镍合金饰品、染发剂、化妆品等直接接触物可能引起接触性过敏反应,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斑贴试验能帮助明确致敏物质。治疗需立即停用致敏产品,局部可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等抗炎药物。
海鲜、坚果、乳制品等食物可能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常伴有口唇肿胀、胃肠道不适等症状。食物特异性IgE检测有助于诊断。急性期需禁食可疑食物,严重者需备用肾上腺素笔。可选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泼尼松片等药物控制症状。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能引起固定性药疹或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严重反应。用药后出现皮肤黏膜损害需立即停药。治疗包括大剂量维生素C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外用卤米松乳膏。严重病例需住院进行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皮肤过敏患者应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日常可补充维生素C和益生菌,保持规律作息。建议记录过敏日记帮助识别致敏因素,症状反复或加重时应及时至变态反应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