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诊症状怎样治疗

小儿急诊症状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补液治疗、药物治疗、紧急手术等方式治疗。小儿急诊症状通常由感染、过敏、外伤、先天性疾病、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小儿急诊症状出现呼吸困难时,需立即清除口鼻分泌物,采用侧卧位防止误吸。对于喉头水肿或气道异物,可使用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缓解症状,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面色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出现呼吸暂停需立即就医。
高热患儿可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式。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5℃左右,避免包裹过厚衣物。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或布洛芬混悬液。家长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警惕热性惊厥发生。
脱水患儿需根据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轻度脱水按50ml/kg补充口服补液盐溶液,中重度脱水需建立静脉通道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家长需记录患儿尿量、皮肤弹性等脱水指征,呕吐频繁者应禁食4-6小时。
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过敏反应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合氯雷他定糖浆抗组胺治疗。惊厥发作时首选地西泮注射液止痉,癫痫持续状态需使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
肠套叠需在X线监视下行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者需行剖腹探查术。急性阑尾炎确诊后应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嵌顿疝需立即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家长发现患儿出现板状腹、持续哭闹等急腹症表现时须立即送医。
家长应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退热贴等应急物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急诊症状缓解后需定期复查,按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少量多餐补充营养。恢复期适当进行肢体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