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低烧要警惕

月经期低烧可能与生理性激素波动有关,但也需警惕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或免疫系统疾病等病理性因素。若伴随腹痛、异常出血或持续发热,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月经期孕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基础体温轻微上升,通常表现为37.3-37.8℃的低烧,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这种情况无须特殊处理,可通过多饮水、保持休息缓解。部分女性在排卵期后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细菌上行感染引发的盆腔炎是病理性低烧常见原因,多伴随下腹坠痛、经血异味或性交疼痛。可能与淋病奈瑟菌、衣原体感染有关,需通过妇科检查确诊。治疗可选用头孢克肟片、甲硝唑片联合多西环素胶囊,同时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异位内膜组织在经期发生炎症反应可能导致低烧,常与进行性痛经、经量增多等症状共存。腹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药物治疗包括布洛芬缓释胶囊、炔诺酮片或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灶。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桥本甲状腺炎可能干扰体温调节,造成经期低烧伴心悸、手抖。促甲状腺激素检测可鉴别,甲亢患者可服用甲巯咪唑片,桥本患者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月经周期紊乱常为此类疾病的早期信号。
长期铁缺乏会导致机体代偿性产热增加,经期失血可能加重低烧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血清铁蛋白检测值低于15μg/L可确诊,建议服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配合维生素C片促进吸收,日常增加红肉及深色蔬菜摄入。
月经期应保持每日测量基础体温并记录变化曲线,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盆腔充血。穿着透气棉质内衣,每日清洗会阴部但避免盆浴。若低烧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8℃,需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妇科超声检查。经期免疫力下降期间,须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与保暖,减少生冷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