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治疗原则

小儿骨折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患儿年龄制定个体化方案。
闭合复位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稳定性骨折,常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8周。开放性骨折或严重移位需手术复位,采用克氏针、弹性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材。婴幼儿骨膜较厚,多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固定,避免损伤骨骺。固定期间需保持患肢抬高,观察末梢血运。
拆除外固定后立即开始渐进式康复训练,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使用CPM机辅助膝关节等大关节恢复。2周后增加主动活动,通过抓握玩具、踩踏球等方式锻炼肢体协调性。完全负重训练需在X线确认骨痂形成后进行,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全负重约需1-2个月。
每日需补充800-1200mg钙质,可通过牛奶、奶酪、豆腐等食物摄入。维生素D每日400-800IU促进钙吸收,多晒太阳帮助合成活性维生素D。蛋白质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1.5-2g计算,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有助于胶原合成。贫血患儿需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
复位后第1周需X线检查对位情况,之后每2周复查直至愈合。长骨骨折临床愈合需3-6周,但完全骨性愈合可能需3-6个月。复查内容包括患肢长度测量、关节活动度评估和步态分析。发现愈合延迟需排查代谢性骨病或感染可能。
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加剧等骨筋膜室综合征征兆。保持石膏干燥清洁,预防压疮和皮肤湿疹。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或再骨折。骨骺损伤患儿需随访至骨骼成熟,监测肢体发育是否对称。
患儿饮食应保证充足热量和蛋白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促进结缔组织修复。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适度活动,家长可协助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定期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超过2cm需矫形干预。夜间疼痛可局部冷敷,持续不适需及时复诊排除感染或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