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性疾病有哪些

心理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强迫症等。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等共同作用引起,需通过专业评估确诊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焦虑障碍以过度恐惧和担忧为核心特征,常伴随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属于常见类型。发病可能与杏仁核过度激活有关,临床常用帕罗西汀片、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结合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可能伴有睡眠紊乱或自杀倾向。重度抑郁发作、恶劣心境障碍属于典型分类。神经递质失衡是主要病理机制,治疗可选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抗抑郁药配合心理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以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为特点,Ⅰ型以躁狂发作为主,Ⅱ型以轻躁狂伴重度抑郁为特征。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等心境稳定剂是基础治疗方案,需配合社会节律调整。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存在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或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奥氮平片、利培酮口崩片等抗精神病药可调节多巴胺功能,早期干预能改善长期预后。
强迫症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行为,发病与眶额皮质-基底节环路异常相关。盐酸氟米帕明片、盐酸氯米帕明片等药物联合暴露反应预防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心理障碍性疾病需通过精神科医生系统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家属需提供情感支持并协助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诊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多数患者经规范干预可获得症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