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疫苗的由来

儿科编辑 健康科普君
29次浏览

关键词: #疫苗 #小儿

小儿麻痹疫苗的研发源于20世纪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控需求,主要分为灭活疫苗(IPV)和减毒活疫苗(OPV)两种类型。

1、灭活疫苗研发

灭活疫苗由乔纳斯·索克于1955年研制成功,通过甲醛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制备而成。该疫苗需注射接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但无病毒复制能力,适用于免疫缺陷人群。灭活疫苗的推广使欧美国家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显著下降,但生产成本较高且需多次接种。

2、减毒活疫苗诞生

阿尔伯特·萨宾于1961年研发出口服减毒活疫苗,通过病毒株连续传代培养获得毒性减弱株。OPV可激活肠道局部免疫,阻断野生病毒传播,且接种便利。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接种使美洲、西太区等地区先后实现无脊灰状态,但极少数可能引发疫苗相关病例。

3、疫苗改进历程

随着病毒分型研究深入,疫苗从三价逐步过渡到针对Ⅰ型、Ⅲ型的二价剂型。2016年全球停用三价OPV中的Ⅱ型组分,改用二价OPV联合IPV的策略,既维持群体保护效果,又降低疫苗衍生病毒风险。新型疫苗研发持续优化热稳定性和接种方案。

4、全球eradication行动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启动全球消灭脊灰计划,通过跨国疫苗接种和监测系统,全球病例减少超过99%。目前仅剩个别国家存在野生病毒传播。中国自1994年无本土野毒株病例,2000年实现无脊灰状态认证。

5、中国接种程序

我国现行免疫规划采用2剂IPV加2剂bOPV的序贯程序,首剂于2月龄接种。该方案兼顾安全性与免疫效果,建立牢固的群体免疫屏障。疫苗接种使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无脊灰状态,监测系统持续追踪疫苗衍生病毒和输入风险。

接种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手段,家长应按时带孩子完成全程免疫。保持手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可降低感染风险。若发现儿童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适龄儿童还可通过强化免疫活动获得额外保护。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