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胸腔积液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 #胸腔积液
关键词: #胸腔积液
肺部胸腔积液可能由心力衰竭、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恶性肿瘤胸膜转移、低蛋白血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胸腔穿刺引流、抗感染治疗、利尿剂应用、营养支持、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
心力衰竭可能导致体循环淤血,使液体渗出至胸腔形成积液。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需限制钠盐摄入,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静脉注射托拉塞米注射液加速液体排出。
肺部感染引发的炎性渗出可积聚在胸膜腔,多伴随发热、咳嗽咳痰。需进行痰培养明确病原体,根据结果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严重时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清除脓液。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胸膜可引起渗出性积液,典型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确诊后需规范服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疗程通常持续6-9个月,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
肺癌、乳腺癌等肿瘤转移至胸膜时,可破坏淋巴回流导致血性积液。患者可能出现消瘦、胸痛。除原发病治疗外,可胸腔注射顺铂注射液控制积液增长,顽固性积液需行胸膜固定术。
严重肝病或营养不良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漏入胸腔。需补充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提升渗透压,同时增加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摄入,纠正基础疾病后积液多能自行吸收。
日常应保持半卧位休息减轻呼吸困难,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避免剧烈咳嗽或突然体位改变,若出现胸痛加重、咯血需立即就医。长期积液患者需定期复查胸部超声,监测电解质平衡,根据病因调整膳食结构,保证足够热量和维生素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