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如何避免气胸

呼吸内科编辑 医路阳光
0次浏览

关键词: #气胸

胸腔穿刺时采取规范操作可降低气胸发生概率。主要措施包括术前影像学定位、选择合适穿刺点、控制穿刺深度、实时超声引导、术后密切观察。

1、术前影像学定位

术前通过胸部X线或CT检查明确胸腔积液位置与深度,避开肺组织区域。大量胸腔积液患者需标记穿刺侧卧位时的最高液平面,避免因体位改变导致定位偏差。存在胸膜粘连或肺部占位性病变时需调整穿刺路径。

2、选择合适穿刺点

常规选择腋后线第7-9肋间上缘进针,此处肋间隙较宽且远离重要血管神经。穿刺点需避开胸膜肥厚区域及手术瘢痕组织,消瘦患者应选择肋骨上缘进针防止损伤肋间血管。穿刺前需再次叩诊确认浊音区最明显处。

3、控制穿刺深度

使用带深度标记的穿刺针,进针深度不超过4厘米。穿刺过程中保持负压吸引,见到液体流出立即停止进针。对于包裹性积液,采用"进针-回抽"交替操作,每次进针不超过0.5厘米。儿童患者需按体重调整进针深度。

4、实时超声引导

超声引导可动态观察穿刺针轨迹与肺组织位置关系,减少盲穿风险。探头需垂直于胸壁显示穿刺针全长,避开肺滑动征阳性区域。大量气胸或皮下气肿患者建议采用超声联合X线透视双重引导。

5、术后密切观察

术后2小时内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胸部体征变化。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行胸部X线检查。少量气胸可保守观察,大量气胸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指导患者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活动。

术后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3天。出现发热、穿刺处红肿等感染征象需及时就医。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穿刺前后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但需避免过度通气。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促进组织修复,限制吸烟及刺激性食物摄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