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堵塞的治疗方法

肠堵塞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液体复苏、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肠堵塞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阻塞等原因引起,可能伴随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
胃肠减压是肠堵塞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插入鼻胃管或肠管引流胃肠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该方法适用于机械性肠梗阻早期或麻痹性肠梗阻,能缓解腹胀和呕吐症状。操作时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避免电解质紊乱。对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持续减压配合禁食可能使部分患者免除手术。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止痛、甘油灌肠剂促进排便。肠梗阻继发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麻痹性肠梗阻可应用新斯的明注射液促进肠蠕动。注意禁用强效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止吐药使用需谨慎。
肠堵塞患者因呕吐和禁食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纠正酸碱失衡。老年患者补液速度需控制,避免心肺负荷过重。液体复苏是手术前重要准备环节。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性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口术。手术方式根据病因选择,如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肿瘤根治术等。腹腔镜手术适用于部分病例,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优势。术后需预防肠粘连复发,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
肠梗阻缓解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长期禁食者需肠外营养支持,补充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慢性不全性梗阻患者可选择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营养治疗需监测血清蛋白及体重变化,避免过度喂养综合征。术后患者应少量多餐,忌食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
肠堵塞患者治疗后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餐后剧烈运动。日常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出现反复腹痛、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时应及时就诊。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肠粘连高风险者可遵医嘱使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等防粘连制剂。注意保持适度运动,控制体重以减少腹内压增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