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查蛔虫怎么查

儿童查蛔虫可通过粪便检查、肛门拭子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观察等方式诊断。蛔虫病主要由蛔虫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食欲异常、磨牙等症状。
粪便检查是诊断蛔虫感染最常用的方法。家长需收集儿童新鲜粪便样本送检,实验室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蛔虫卵。该方法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但需注意样本需在1-2小时内送检以提高检出率。若首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但症状持续,建议间隔1-2周重复检查。
肛门拭子检查适用于夜间肛门瘙痒明显的儿童。家长需在儿童清晨排便前,用透明胶带粘贴肛门周围皮肤后送检,可检测蛔虫成虫或虫卵。该方法对儿童无创伤,但需连续检查3-5天以提高准确性。检查前应避免清洁肛门区域。
血液检查可通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辅助诊断。蛔虫感染可能导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家长需带儿童至医疗机构抽取静脉血,检查结果通常1-2个工作日出具。
腹部超声或X线检查可用于疑似蛔虫性肠梗阻的儿童。影像学可显示肠道内蛔虫团块或成虫影像,但常规感染早期通常无明显异常。该检查需在医生评估后实施,家长需配合安抚儿童保持体位稳定以提高检查准确性。
家长需关注儿童是否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夜间磨牙、食欲减退或亢进等典型症状。严重感染可能伴随呕吐虫体或粪便排虫现象。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驱虫药物。日常需观察儿童睡眠质量及生长发育情况。
预防蛔虫感染需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修剪指甲避免虫卵藏匿。生食蔬菜水果应彻底清洗,肉类需充分煮熟。幼儿园或学校等集体环境需加强卫生管理。若确诊感染,家长需按医嘱规范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物,并做好家庭环境消毒。治疗2-4周后应复查确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