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细菌性肠炎和痢疾的区别

婴儿细菌性肠炎和痢疾的主要区别在于致病菌种类、症状特征及严重程度。细菌性肠炎多由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表现为腹泻、发热;痢疾特指志贺菌感染,以脓血便、里急后重为典型特征。
细菌性肠炎的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等,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痢疾由志贺菌属感染导致,具有强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在托幼机构暴发。两种疾病均需粪便培养明确病原体。
细菌性肠炎常见水样或黏液便,伴阵发性腹痛、低至中度发热。痢疾典型表现为频繁少量脓血便,排便时有肛门坠胀感,婴幼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重度脱水在痢疾中更易发生。
细菌性肠炎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偶见溶血尿毒综合征。痢疾可导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儿会出现反应性关节炎。两类疾病均需警惕败血症风险。
临床均需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检查。痢疾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确诊需分离出志贺菌。细菌性肠炎可能需PCR检测特定毒力基因,影像学检查用于排除肠梗阻等急腹症。
轻症细菌性肠炎以补液、蒙脱石散等对症治疗为主。痢疾需及时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重症患儿均需住院监测,必要时静脉补液,避免使用抑制肠蠕动药物。
家长发现婴儿腹泻时应及时收集大便样本送检,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母乳喂养可继续维持,配方奶喂养者可改用无乳糖奶粉。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皮炎,所有接触排泄物的物品需消毒处理。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血便等情况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