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曲张、皮肤颜色改变以及活动受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受阻会导致患肢肿胀。肿胀多从足踝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可能伴随持续性胀痛或钝痛,站立或行走时症状加重。血栓部位常有压痛感,按压小腿腓肠肌或大腿内侧可能出现明显疼痛。早期肿胀在抬高患肢后可部分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会转为持续性。
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血栓形成部位的皮肤温度较健侧升高。触摸时可感知患肢皮温增高,可能伴有红肿表现。温度变化多出现在肿胀区域,严重时整个患肢均可出现皮温差异。这种症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更为典型。
当深静脉回流受阻时,浅表静脉会代偿性扩张形成曲张。可见皮下静脉明显凸起、迂曲,以小腿内侧和大腿根部多见。曲张静脉质地较硬,可能伴有触痛。长期存在的浅静脉曲张可能导致皮肤营养性改变,增加溃疡风险。
静脉血栓导致血液淤滞时,患肢皮肤可能呈现发绀或暗红色。皮肤颜色改变多从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严重者可出现淤血性皮炎,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脱屑。若合并动脉痉挛,可能出现苍白与发绀交替的网状青斑。
由于肿胀疼痛和深静脉高压,患者常自觉患肢沉重无力,主动活动范围减小。行走时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需频繁休息缓解症状。部分患者因恐惧疼痛而减少患肢活动,长期制动可能加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栓脱落。治疗期间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穿戴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日常保持适量活动,避免久坐久站,休息时抬高患肢。注意观察皮肤变化,预防溃疡发生,控制体重减轻下肢静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