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钩虫绦虫的区别

关键词: #蛔虫
关键词: #蛔虫
蛔虫、钩虫、绦虫是三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区别在于形态特征、感染途径、寄生部位及致病表现。蛔虫成虫呈圆柱形,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多寄生于小肠;钩虫体长较小,经皮肤侵入人体,以吸血为生;绦虫为扁平带状,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幼虫肉类感染,可长达数米。
蛔虫成虫呈乳白色或淡红色圆柱形,体长15-35厘米,表面有细横纹。钩虫体长约1厘米,前端有钩状口囊,雌虫略大于雄虫。绦虫由多个节片组成链状,整体扁平如带,长度可达2-10米,头节带有吸盘或小钩用于固定。
蛔虫卵通过污染的水源、蔬菜等经口进入人体,幼虫在小肠孵化后移行至肺部再返回肠道。钩虫幼虫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穿透皮肤,经血液迁移至肺部后到达小肠。绦虫通过生食含囊尾蚴的猪肉、牛肉或鱼类感染,幼虫在肠道发育为成虫。
蛔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空肠和回肠,大量寄生时可阻塞胆道或阑尾。钩虫以口囊咬附于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吸血为生。绦虫头节固定于小肠上段,体节不断脱落随粪便排出。
蛔虫病常见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幼虫移行期可引起咳嗽和发热。钩虫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伴乏力、异食癖及杵状指。绦虫感染多无症状,严重时出现腹痛、腹泻,猪肉绦虫囊尾蚴可异位寄生引发癫痫。
蛔虫可通过粪便检出虫卵确诊,常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驱虫。钩虫需结合贫血指标和粪检,服用三苯双脒肠溶片治疗。绦虫感染需检测孕节片或虫卵,吡喹酮片为特效药,驱虫后需确认头节排出。
预防三类寄生虫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蔬菜水果彻底清洗,肉类充分煮熟,避免赤足接触潮湿土壤。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应定期检查粪便,出现不明原因腹痛、贫血或体重下降时及时就医。流行区居民可每半年预防性驱虫,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