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偏低怎么改善

骨密度偏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钙和维生素D、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骨密度偏低可能与钙摄入不足、缺乏运动、内分泌失调、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
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骨密度偏低。牛奶、奶酪、酸奶等乳制品含有丰富的钙,豆腐、芝麻、虾皮等食物也含有较多钙质。菠菜、西蓝花等深绿色蔬菜虽然含钙,但草酸含量较高,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建议焯水后食用。每日饮食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等对骨骼健康有益。
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密度的关键营养素。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可通过晒太阳或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深海鱼等获取。对于日照不足或吸收障碍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钙D3片、维生素D滴剂等补充剂。补充时需注意剂量,过量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负重运动对增加骨密度有明显帮助。快走、慢跑、跳绳等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运动较为适宜。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也能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强度导致损伤。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速骨质流失。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酒精则干扰钙的吸收和代谢。有吸烟习惯者应逐步减少吸烟量直至戒烟,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改善这些生活习惯能有效减缓骨密度下降速度。
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流失。降钙素如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可用于缓解骨痛。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使用这些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骨密度。
改善骨密度偏低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上述方法外,还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防跌倒,居家环境应保持光线充足、地面平整。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变矮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也对骨骼健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