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反流性食管炎

长期反流性食管炎通常由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可能表现为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食管溃疡、巴雷特食管等并发症,建议尽早就医评估。
减少高脂、辛辣、酸性食物摄入,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胃酸分泌的饮品。进食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睡前3小时禁食。少量多餐可减轻胃内压力,建议选择燕麦、南瓜等易消化食物,咀嚼时延长至20秒以上帮助胃肠减压。
可遵医嘱使用抑制胃酸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促进胃肠动力的多潘立酮片、保护黏膜的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通过阻断胃壁细胞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多潘立酮片加速胃排空,铝碳酸镁咀嚼片可中和胃酸并形成保护膜。需注意药物联用可能影响铁剂效果。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可考虑内镜下射频消融或套扎术。射频消融通过热能促使食管下括约肌胶原增生加强屏障功能,套扎术可缩小扩大的贲门。术后需流质饮食1-2周,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严重病例可选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将胃底包裹食管下端增强抗反流屏障。术后需避免剧烈咳嗽和弯腰动作,6周内限制固体食物摄入。该手术能显著改善反流症状,但可能存在吞咽困难、腹胀等短期并发症。
长期反流可能导致食管狭窄,需行球囊扩张术;巴雷特食管患者应每1-3年接受内镜监测。合并呼吸道症状时需评估吸入性肺炎风险,夜间睡眠抬高床头15-20厘米有助于减少夜间反流。
建议患者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性,避免穿紧身衣物增加腹压。体重超标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戒烟并减少应激因素。每周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但避免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若出现呕血、黑便或体重骤减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