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食管炎的症状及治疗

消化道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可通过抑酸治疗、黏膜保护剂、调整饮食等方式改善。消化道食管炎可能与胃酸反流、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需根据病因针对性治疗。
胸骨后烧灼感是消化道食管炎的典型症状,多由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患者常描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灼热感,进食后或平卧时加重。轻度症状可通过抬高床头、避免饱餐缓解,中重度需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物。若伴随呕血或黑便,需警惕食管溃疡或出血。
反酸表现为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伴有酸苦味,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频繁嗳气多因胃内气体上逆,与进食过快或产气过多相关。建议避免碳酸饮料及高脂饮食,可短期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胃酸。若反流引发夜间呛咳或哮喘样症状,需排除反流性咽喉炎。
吞咽困难分为功能性梗阻感和器质性狭窄两类。早期可能因食管痉挛导致间歇性吞咽不畅,长期炎症可形成食管狭窄,出现持续性进食梗阻。轻度可通过流质饮食缓解,严重狭窄需行食管扩张术。合并体重下降时需胃镜排查Barrett食管或肿瘤。
上腹痛多位于剑突下,与胃酸刺激或食管痉挛相关。空腹疼痛常见于合并胃溃疡,餐后疼痛可能与胆汁反流有关。可选用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疼痛持续需排除心源性胸痛。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防加重黏膜损伤。
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咳嗽、声音嘶哑或牙釉质侵蚀,易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夜间平卧时胃酸易反流至咽喉,引发喉部异物感。建议晚餐后3小时内避免卧床,使用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控制反流。长期声音嘶哑需喉镜检查喉接触性肉芽肿。
消化道食管炎患者需长期保持低脂低酸饮食,避免咖啡、巧克力等降低括约肌压力的食物。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肥胖者需控制体重。严格遵医嘱使用抑酸药物,定期胃镜监测黏膜变化。若出现呕血、消瘦或进行性吞咽困难,应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