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级别上皮内瘤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出现异常但未达到癌症标准的病理学改变,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常见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黏膜组织。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细胞核增大且染色加深,但核质比例仍保持相对正常。组织结构表现为腺体排列拥挤或扭曲,但尚未出现浸润性生长。这种病变的细胞异型性较轻,核分裂象较少,通常局限于上皮层内。
该病变好发于胃肠道的黏膜层,特别是结肠和直肠。在泌尿系统中多见于膀胱黏膜,女性生殖系统则常见于宫颈上皮。不同部位的病变可能进展概率存在差异,其中结直肠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具有相对较高的恶变风险。
慢性炎症刺激是主要诱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或溃疡性结肠炎。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显著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包括长期吸烟、酗酒以及高脂低纤维饮食等。
内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可提高检出率。病理诊断需由两名以上病理医师共同确认。对于消化道病变,建议进行全瘤活检以排除更高级别病变。
内镜下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术后需要定期随访,胃肠病变建议每6-12个月复查内镜。对于广泛分布的病变可能需要药物干预,如结直肠病变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塞来昔布胶囊进行化学预防。
确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后应建立规范的随访计划,戒烟限酒并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特别是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的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异常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多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通过规范管理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