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中医怎么治疗

眩晕症中医治疗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养、情志调节等方式改善。眩晕症多与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湿中阻、肾精亏虚、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需辨证施治。
肝阳上亢型眩晕可用天麻钩藤颗粒平肝潜阳,伴有头痛目赤可配合夏枯草膏;气血两虚者适用归脾丸或八珍颗粒补益气血,若兼有心悸失眠可加服柏子养心丸;痰湿型眩晕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痰热明显时配伍黄连温胆汤。中药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辨证开具,避免自行用药。
针刺百会、风池、太阳等头部穴位可疏通经络,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等下肢穴位调节气血。肝阳上亢加太冲穴泻肝火,痰湿型加丰隆穴化痰,肾虚型加肾俞穴补益肾精。艾灸适用于虚证眩晕,可隔姜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温补阳气,每次治疗20-30分钟为宜。
采用开天门手法从印堂推至发际,配合抹双柳、按揉太阳穴缓解头晕。颈部使用拿五经手法松解风池至肩井区域肌肉,改善椎动脉供血。耳穴压豆选取神门、枕、皮质下等反射区,每日按压3-5次能调节内耳平衡功能。推拿力度需轻柔,避免暴力旋转颈部。
肝阳亢进者宜食菊花决明子茶、芹菜汁等清热平肝;气血不足可炖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食用红枣山药粥;痰湿体质建议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健脾利湿,忌食肥甘厚味。发作期间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长期焦虑紧张易诱发肝郁化火型眩晕,可通过五音疗法中角调音乐疏肝解郁。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招式或太极拳云手动作协调平衡。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耗伤阴血,睡前用吴茱萸粉醋调敷涌泉穴引火下行。
眩晕发作时应立即坐下或卧床,避免跌倒受伤。慢性眩晕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压、颈椎及内耳功能,合并高血压或耳石症等器质性疾病需配合西医治疗。日常注意颈部保暖,避免突然转头或体位变化过快,适度进行散步、导引等柔和运动增强体质。治疗期间记录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为辨证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