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内科编辑 医颗葡萄
0次浏览

热射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散热机制衰竭及多器官损伤有关。热射病可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前者多见于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后者常见于高强度体力活动者。

经典型热射病的核心机制是环境高温导致机体散热失衡。当外界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但高湿度环境会抑制汗液蒸发效率。体温持续升高可直接损伤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产热与散热失衡。同时高温使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至皮肤以促进散热,可能引发内脏器官灌注不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因代偿能力下降更易出现体温失控。

劳力型热射病则与肌肉产热过多相关。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可增加10-20倍,超过机体散热能力。此时大量出汗导致脱水,进一步减少汗液蒸发量。内毒素血症是重要继发机制,高温和缺血使肠道屏障受损,细菌毒素入血后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因子风暴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运动员、军人等群体在高温环境下训练时风险显著增加。

两类热射病最终均会引发细胞级损伤。高温直接导致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稳定性破坏,线粒体功能障碍使能量代谢紊乱。热休克蛋白表达不足的个体对高温耐受性更差。中枢神经系统对高热尤为敏感,小脑浦肯野细胞变性可造成共济失调,脑水肿可能引起意识障碍。及时降温治疗是阻断病理进程的关键。

预防热射病需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选择透气衣物并少量多次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皮肤辅助散热。慢性病患者及儿童户外活动需有专人看护,运动员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并配备医疗监护。夏季高温天气建议保持通风,必要时使用空调将室温控制在28摄氏度以下。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