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痔疮的内痔中药

治疗内痔的中药主要有槐角丸、地榆槐角丸、化痔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复方角菜酸酯栓等。内痔多由湿热下注、血热肠燥或脾虚气陷引起,表现为便血、肛门坠胀、痔核脱出等症状,需结合中医辨证选用药物。
槐角丸由槐角、地榆炭等组成,具有清肠疏风、凉血止血功效,适用于血热肠燥型内痔。症见便血色鲜红、肛门灼热,可缓解痔核肿胀及出血。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脾虚便溏者慎用。需注意与抗凝药物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地榆槐角丸含地榆、槐花等成分,能清热凉血、收敛止血,针对湿热型内痔伴便血、肛门潮湿瘙痒。对痔核脱出嵌顿者效果有限,需配合提肛运动。过敏体质者使用前应咨询医师,避免与寒凉药物同服。
化痔栓为直肠给药剂型,含五倍子、冰片等,可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直接作用于内痔黏膜。适用于痔核脱出伴局部水肿疼痛,使用前需清洁肛门。孕妇及肛周皮肤破损者禁用,用药后出现灼热感应停用。
该药膏含麝香、牛黄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作用,对炎性内痔引起的疼痛渗液效果显著。外涂时可配合棉签轻柔推入肛内,每日1-2次。哺乳期妇女慎用,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
复方角菜酸酯栓含角菜酸酯、利多卡因等,能保护黏膜屏障并局部麻醉,适合内痔出血及肛门不适。对胶乳过敏者禁用,使用后可能出现短暂肛门灼热感。严重脱垂痔需结合硬化剂注射治疗。
使用中药治疗内痔期间应保持规律排便,每日温水坐浴10-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久坐久站。若用药2周未缓解或出现痔核嵌顿、大量出血,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手术干预。注意所有药物均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