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怎么形成的及危害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可能导致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等严重危害。
长期卧床、久坐不动或下肢活动受限时,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容易在血管内积聚。乘坐长途交通工具超过4小时、术后强制卧床等情况风险较高。日常可通过踝泵运动、穿戴弹力袜促进回流,高危人群需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预防。
外科手术、静脉穿刺或外伤可直接破坏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聚集。骨科关节置换术、肿瘤化疗置管患者多见,可能伴随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治疗需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配合迈之灵片改善静脉张力。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恶性肿瘤或妊娠期激素变化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伴随不明原因的多发性血栓。需长期监测凝血功能,使用华法林钠片时需定期调整剂量,避免出血风险。
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时会出现突发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猝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表现为慢性水肿、皮肤溃疡,可能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有关。急性期需溶栓治疗,必要时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部分患者血栓形成初期仅表现为小腿隐痛或轻度肿胀,容易延误诊治。肥胖、吸烟或口服避孕药人群更需警惕,超声检查发现静脉不可压缩时应立即干预。预防复发需持续使用利伐沙班片,配合间歇气压治疗改善循环。
保持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避免连续静坐超过2小时,长途旅行时每1小时活动下肢。出现单侧肢体肿胀、皮温升高需立即就医,确诊后严格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监测血栓变化。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并维持合理体重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