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体包括什么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体主要有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EB病毒等。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
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病例的80-90%。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主要类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症需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均可导致病毒性脑膜炎,新生儿感染多由2型病毒引起。该病毒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抽搐、意识障碍等。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是主要治疗药物,需早期足量使用。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可引起水痘,病毒潜伏后复发可导致带状疱疹和脑膜炎。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典型水疱疹伴神经系统症状。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片或更昔洛韦胶囊,重症需静脉给药。
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除引起腮腺肿大外,还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炎。典型表现为发热、腮腺肿痛伴头痛、呕吐。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预防可选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EB病毒感染多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少数可并发脑膜炎。通过唾液传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严重病例可考虑使用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按时接种相关疫苗。发病后应保证充足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进食易消化食物。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状态,如出现持续高热、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帮助神经系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