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栓塞的并发症

下肢动脉栓塞可能引发肢体缺血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下肢动脉栓塞是指栓子阻塞下肢动脉导致血流中断,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下肢动脉栓塞导致血流中断后,远端组织因缺氧可能出现不可逆损伤。早期表现为患肢疼痛、苍白、无脉,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肌肉组织逐渐坏死并释放大量肌红蛋白。这种情况需要紧急取栓手术或血管重建,常用药物包括尿激酶注射液、阿替普酶注射液等溶栓药物,术后需监测患肢血运恢复情况。
肌肉坏死释放的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水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治疗需进行血液净化,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配合呋塞米注射液促进排泄。这种情况需要密切监测尿量及肾功能指标变化。
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可能导致脓毒症。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全身炎症反应。治疗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创面护理和感染指标监测。
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多伴有房颤等心脏疾病,栓子脱落可能加重心律失常。常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治疗需使用胺碘酮注射液控制心律,华法林钠片抗凝预防新发血栓。这种情况需要持续心电监护并及时处理恶性心律失常。
严重下肢动脉栓塞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黄疸等多系统表现。治疗需进行器官功能支持,使用注射用乌司他丁抑制炎症反应。这种情况需要重症监护和综合治疗。
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栓子脱落。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控制水分摄入预防水肿。定期监测肢体皮温、颜色及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康复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