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和护理

小儿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静脉补液、禁食护理、抗生素治疗等方式干预。肠套叠可能与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感染、肠道息肉、肠道淋巴组织增生、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腹部包块、精神萎靡等症状。
空气灌肠复位是肠套叠的首选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发病48小时内且无肠坏死征象的患儿。通过肛门注入气体使套叠肠管复位,操作需在X线或超声监测下完成。复位成功率较高,但需警惕肠穿孔风险。复位后需观察24小时,确认无复发迹象方可恢复饮食。
对于灌肠复位失败、病程超过48小时或存在肠坏死可能的患儿需行手术治疗。常见术式包括开腹手法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术中需评估肠管活性,坏死肠段须切除。术后需胃肠减压5-7天,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家长需注意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复查。
肠套叠患儿因呕吐和禁食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量按100-150ml/kg/d计算,并根据尿量、皮肤弹性等调整。严重脱水者可予血浆扩容,同时监测血气分析。
急性期需绝对禁食以减少肠蠕动,复位成功后逐步开放饮食。先试喂少量温水,无呕吐后可过渡到米汤、稀释配方奶等流质,3天后改为半流质。家长需记录呕吐及排便情况,避免过早进食高纤维食物。喂养时保持半卧位,喂后轻拍背部防止呛咳。
对疑似肠坏死或手术患儿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疗程一般5-7天,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及炎症指标。注意观察药物过敏反应,避免与含钙制剂同时输注。完成疗程后无须继续口服抗生素。
肠套叠患儿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清淡,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等,避免生冷及高糖食物。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术后2周内限制剧烈活动,注意腹部保暖。若出现反复哭闹、呕吐或血便应立即就医。平时注意饮食卫生,规律喂养,预防肠道感染。建议家长掌握识别早期症状的方法,发病12小时内就诊可显著提高非手术治疗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