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常见原因

肺心病常见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胸廓畸形等。肺心病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乏力等症状,可能与长期缺氧、心脏负荷增加等因素有关。
部分肺心病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可导致肺组织弹性纤维破坏,进而引发肺气肿和右心负荷增加。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肺功能和心脏超声,避免吸烟及接触粉尘。若确诊遗传性疾病,可遵医嘱使用α1-抗胰蛋白酶注射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心病最常见原因,长期气道炎症导致肺泡结构破坏,肺动脉收缩压升高。患者多伴有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晚期可能出现桶状胸。治疗需结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噻托溴铵喷雾剂等药物控制症状,同时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肺动脉压力持续超过25毫米汞柱时,右心室需代偿性肥厚以维持循环,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或继发于结缔组织病时,可遵医嘱使用安立生坦片、波生坦分散片等靶向药物。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评估六分钟步行距离。
夜间反复缺氧可刺激红细胞增多,增加血液黏稠度和肺动脉压力。患者常表现为白天嗜睡、晨起头痛,多导睡眠监测显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超过5次/小时。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主要治疗方式,重度肥胖者可考虑减重手术。
严重脊柱侧弯或胸廓成形术后可能限制肺扩张,长期低通气状态诱发肺动脉高压。这类患者肺功能检查多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可通过矫形支具改善胸廓活动度,必要时行手术矫正。合并感染时需使用盐酸莫西沙星片等抗生素控制炎症。
肺心病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克以内,避免加重水肿。建议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改善通气效率,运动强度以不引发明显气促为度。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若出现双下肢水肿加重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应及时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