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狭窄是怎样形成的原因

冠状动脉狭窄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可能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常表现为胸痛、心悸、活动后气促等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脂饮食或代谢异常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后会阻塞血管腔,引发心肌缺血。患者需控制血脂,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并定期复查血管情况。
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血管暂时性狭窄,多与吸烟、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有关。痉挛时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减少血流供应,可能诱发心绞痛。患者应避免诱因,急性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长期管理可选用地尔硫卓缓释胶囊。
血管壁慢性炎症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风湿性心脏病、川崎病等疾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炎性损伤。炎症因子会破坏内皮细胞功能,促进斑块形成。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风湿热患者需注射苄星青霉素,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炎。
斑块破裂后暴露的脂质核心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并进一步堵塞血管。房颤、高凝状态等疾病易诱发血栓,需长期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或华法林钠片抗凝,同时监测凝血功能。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内皮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后更易沉积脂质。控制血压血糖是关键,可联合使用盐酸贝那普利片和二甲双胍缓释片,并增加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以保护血管。
预防冠状动脉狭窄需长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西蓝花、深海鱼等抗氧化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已有狭窄者应每半年复查冠状动脉CTA或造影,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擅自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