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疼是什么症状

肌疼通常表现为肌肉酸痛、僵硬或压痛感,可能与运动损伤、感染、代谢异常、自身免疫疾病或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肌疼可通过热敷按摩、调整活动强度、补充电解质、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剧烈运动或姿势不当可能导致肌肉纤维微损伤,表现为局部酸痛和活动受限。常见于运动后24-48小时,伴随肿胀或淤青。可通过休息、冰敷患处缓解,急性期后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若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或出现肌无力,需排除肌肉拉伤或撕裂。
流感病毒、登革热等感染性疾病常引发全身性肌疼,伴随发热、乏力症状。病毒毒素刺激肌肉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儿童出现此类症状时,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导致肌肉异常收缩引发疼痛,常见于大量出汗或腹泻后。表现为肌肉痉挛伴麻木感。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散或摄入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调节,严重时需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长期使用利尿剂人群需定期检测血钾水平。
纤维肌痛综合征或风湿性多肌痛等自身免疫异常疾病,表现为晨僵和对称性肌疼。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需通过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确诊。治疗可选用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等药物,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改善症状。
他汀类降脂药、喹诺酮类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性肌病,表现为弥漫性肌疼伴肌酸激酶升高。发现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必要时使用辅酶Q10胶囊营养肌肉。长期服药者应定期监测肌酶指标,避免联合使用可能增加肌毒性的药物。
日常应注意运动前后充分热身拉伸,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3000毫升,均衡摄入富含镁、钙的深绿色蔬菜及乳制品。睡眠时保持正确睡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枕头。若肌疼伴随发热、皮疹或尿色加深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横纹肌溶解等严重情况。慢性肌疼患者可定期进行温水浴或中医推拿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