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长期不治会怎样

慢性肠胃炎长期不治疗可能引发胃肠黏膜持续损伤、营养吸收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贫血、肠梗阻或癌变风险增加。慢性肠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食刺激、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慢性肠胃炎未及时干预时,炎症反复刺激胃肠黏膜可能导致黏膜萎缩或溃疡,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功能,患者易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因铁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发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长期炎症还可能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隐血试验可能呈阳性。
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引发消化道狭窄或梗阻,患者出现呕吐、排便困难等机械性梗阻症状。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长期存在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概率增加,可能发展为肠型胃癌。部分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伴随恶性贫血,胃体腺体破坏程度与癌变风险呈正相关。炎症性肠病未控制时,结肠黏膜反复修复增生可能诱发异型增生。
建议慢性肠胃炎患者定期进行胃镜或肠镜检查,日常避免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出现持续消瘦、便血或贫血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或调节免疫治疗控制炎症进展。长期随访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降低恶性转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