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硬化是什么引起的

病毒性肝硬化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原因包括长期酒精滥用、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毒性肝硬化是慢性肝病进展至终末期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广泛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病毒性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病毒持续复制可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激活肝星状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最终形成纤维间隔和假小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临床常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进行保肝治疗。
长期过量饮酒会干扰肝脏代谢功能,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膜,诱发脂肪变性、酒精性肝炎,最终进展为肝硬化。典型表现为肝掌、蜘蛛痣、腹水等门脉高压体征。治疗需严格戒酒,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修复肝细胞膜,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异烟肼片、甲氨蝶呤片等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发病机制包括直接肝毒性和免疫介导的肝细胞坏死。临床需立即停用肝损药物,采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解毒,联合水飞蓟宾胶囊促进肝细胞再生。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体内产生抗肝细胞膜抗体,通过补体激活途径破坏肝细胞,持续进展可导致肝硬化。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伴有抗核抗体阳性。治疗主要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配合硫唑嘌呤片维持治疗。
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代谢病可因铁/铜离子在肝脏沉积引发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角膜K-F环等特征性表现。治疗需采用去铁胺注射液驱铁治疗,或青霉胺片促进铜排泄,同时限制含铜食物摄入。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应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选择鱼肉、鸡蛋白等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来源。限制钠盐摄入在每日2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次不超过30分钟。定期监测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每3-6个月复查胃镜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出现意识改变、呕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