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因

病毒性角膜炎可能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病毒性角膜炎通常表现为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视力模糊等症状,需通过抗病毒药物、局部护理等方式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1型是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见的病因,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免疫力下降时沿神经轴突迁移至角膜。患者可能出现树枝状角膜溃疡、地图状溃疡等典型病变,伴随结膜充血和角膜知觉减退。治疗需使用更昔洛韦滴眼液、阿昔洛韦眼膏等抗病毒药物,严重时联合干扰素凝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病毒潜伏在背根神经节,免疫力低下时可重新激活引发眼部带状疱疹和角膜炎。特征性表现为沿三叉神经分布的皮肤疱疹和角膜假树枝状溃疡。常用泛昔洛韦片联合溴夫定滴眼液治疗,角膜基质炎需加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
腺病毒通过接触传播引起流行性角结膜炎,角膜上皮下浸润是其特征性改变。患者常有明显的异物感和眼睑水肿,角膜病变多呈点状或片状混浊。治疗以干扰素滴眼液为主,严重角膜混浊时可短期使用低浓度环孢素滴眼液。
EB病毒相关性角膜炎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表现为角膜基质层弥漫性水肿和虹膜睫状体炎。常伴有全身发热、咽痛和淋巴结肿大。治疗需全身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眼部联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
巨细胞病毒角膜炎好发于艾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表现为角膜内皮炎和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典型体征是角膜后沉着物和眼压升高。需静脉注射缬更昔洛韦,眼局部配合膦甲酸钠滴眼液治疗。
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应避免揉眼,使用独立毛巾和枕巾防止交叉感染。饮食需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深色蔬菜,补充优质蛋白促进角膜修复。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室内保持适宜湿度。出现眼睑痉挛、视力骤降等表现时须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导致复发。